新闻动态

News

新闻动态

MENU

十大名楼有资格申遗吗?成功申遗不等于名利双收

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12-11-15

日前,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集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事有了最新进展,因各地政府未达成共识,“十大名楼”申遗计划暂缓进行。参与申遗的是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鹳雀楼、大观楼、阅江楼、天心阁、钟鼓楼、天一阁等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但这一打包申遗的消息一出,便引发诸多争议。“十大名楼”是否具有申遗资格?申遗的目的是逐利还是保护?记者日前采访业界有关人士,就此话题进行探讨。

非文物也可以成为世界遗产

主持人:最近因“申遗”而备受关注的“十大名楼”,被网友称为“假古董”,各位怎么看?

谭运长:“古董”是民间的说法,如果从建筑的始建时间算起,“十大名楼”当然可以算得上古董,但如果按照修缮时间来计算,有些则属于现当代建筑,那显然不是古董。此外,还要判断这些名楼是否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尽管有些楼是新修缮的,但所展现的文化内涵依然是保留了下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单纯说它们就是“假古董”。

魏小安:就“申遗”而言,讨论“十大名楼”是否是真古董的意义其实不大。而要看它们是否能够代表某个时代的文化,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没有规定,一定要文物或是古董才能评为世界遗产,悉尼歌剧院只有不到40年的历史,也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之中,可见世界遗产并非一定是古董或文物。

刘思敏:我认为不应该以“假古董”来对“十大名楼”申遗加以指责。我同意以上说的,并非文物才可以成为世界遗产。即便不是文物,也有成为世界遗产的可能。比如地震后重建的丽江,就被评为世界遗产。

而且在我看来,古建筑就没有所谓真正的“古董”,它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记录,屡毁屡建很正常,落架重修的方式,可能是将原来最初建的已破败的建筑进行全部拆除,再进行编号,重新搭建,难道这些就不是古建筑而是新建筑吗?因此,用“十大名楼”是“假古董”的理由来反对申遗,的确很荒谬。

“十大名楼”文化代表性值得商榷

主持人:对“十大名楼”申遗是否看好?

魏小安:“十大名楼”申遗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出于两点原因:第一,尽管打包申遗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但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委而言,或许挺头疼,打包申遗的做法或许并不宜大范围推广。第二,是否能成为世界遗产,最关键要看它是否能将时代文化完整地现出来,完整性和原真性,这些是评为世界遗产的标准之一。但是“十大名楼”在我看来,并未达到这样的水平。尤其是其中几个后来建的,从外观来看就十分粗糙,并非精品,更称不上一种文化典型。将这些古代建筑和一些现代建筑用一个“十大名楼”的题目拢在一起,是否真的能代表某个时代的建筑水平,这点值得怀疑。

刘思敏:我对“申遗”持肯定态度,之所以要打包申遗,我认为出于两个原因,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世界遗产的申报有名额限制,每年每个国家只能申报自然和文化遗产各一个,二是凡是申报过并未评上的项目,未来也不能再上报。那么打包申遗,也就成为针对这个游戏规则所做的申遗策略,应该予以理解。“十大名楼”,其实未必是“十大”,也可以是“十一”大,或是“九大”,实际上体现的是除了建筑特色外,更主要的是名楼文化,登高赏景的文化。因此,名楼联合申遗我认为仍然有它的合理性,不应该一棍子打死。

申遗成功后景区涨价无可厚非?

主持人:不少网友对于“十大名楼”申遗表示反对,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出于对景区涨价的担忧,对于申遗后景区涨价的现象,各位怎么看?

刘思敏: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我国的景区申遗过程中,投入很大,成本显而易见。一方面需要花大成本在环境整治上,另一方面又要在保护上花一笔费用。地方政府或者景区花了很大笔费用进行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却不想着如何取得效益,只投入,无产出,这是不现实的。申遗所付出的成本也不应该仅由当地人来承担。因此,应当允许申遗的多动机存在,只要其中一个动机是保护和继承,借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追逐利益,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看来,申遗成功后景区涨价并不是问题。只要涨价有依据,能够做到公开透明,涨价并非不可以。而我们要抨击的,则是那些借用世界遗产这个牌子疯狂涨价,谋取暴利的景区,如何预防这种情况发生,需要景区将合理成本和合理利润开诚布公,政府根据公开的财务数据举行听证会,从源头上进行监管,才是防止疯狂涨价的治本方法。

魏小安:我同意这个观点:申遗所要花的成本很大,而这些钱主要用来进行拆迁,要花钱拆迁,也要花钱保护,客观上来说,成本的确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我也不否认以上说的观点,保护和逐利两个动机并非矛盾。

成功申遗不等于名利双收

主持人:申遗成功后对旅游业乃至第三产业固然有积极影响,不少景区在申遗成功后都因这一品牌效应而有明显的正面效果。但有些景区也并没有因此而名利双收,各位怎么看?

魏小安:就很多世界遗产的景区,并不见得就是门票高企。具有历史、文化、科研价值并不等于具有相同的旅游、审美和市场价值。北京周口店遗址同样是世界遗产,也一直涨不起价。因此世界遗产对旅游发展的作用,也要看具体情况。

刘思敏:西湖作为世界遗产,是免费的,有人认为这种操作模式可以复制,鼓励其他世界遗产景区也像西湖那样,对外免费,这是不可能的。西湖的成功,实际上和是否是世界遗产并无太大关系,在它申遗之前,已经很受欢迎,而免费的这一“噱头”也引起了众多关注,实际上这是一种成功的特殊的营销方式。但它先天很特殊,复制性是极差的。而有一些景区的成名,的确和世界遗产不无关系,比如丽江、九寨沟、张家界、丹霞山、开平碉楼等,世界遗产所起到的正面效应亦十分明显。

不可否认的是,申遗的正面效应的确存在,一方面“世界遗产”能起到不小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因申遗而对景区进行的改造也是有利于景区自身发展的,它能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要知道,得到政府重视后,举步维艰的环境改造和拆迁工作也就变得相对顺畅些。

引导景区理性申遗

主持人:舆论称申遗日渐成了“形象工程”,“申遗”主要为了成名,谋求潜在利益。

魏小安:实际上,申遗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但不排除现在一些景区和地方政府奔着“世界遗产”这块牌子,主要是为了成名,谋求利益的想法,这实际上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值得提醒的是,不要为了申遗而申遗,如何做好保护,如何更好地在不破坏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刘思敏:做形象并非予以全盘否定。在当下“眼球经济”的时代,世界遗产这个国际品牌的效应的确存在,的确能吸引一批游客前来参观。更何况国人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喜欢慕名前往,这块“洋牌子”对于景区和地方政府的吸引力也就更大。但不得不提的是,应该提倡地方政府和景区理性申遗,提出申遗的想法后,无论是否能够被评上,这都是加深认识当地资源价值的一个过程,也是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一次营销。

 

 

新闻动态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