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新闻动态

MENU

郭华东在《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文章 “构建数字丝路”

时间:2018-02-02

2018年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主席郭华东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构建数字丝路”的评论文章,旨在响应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呼吁全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利用地球大数据,携手共建数字丝路,服务“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就“一带一路”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反映了国际科技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认可,对科学技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用的高度重视。 

文章分析了“一带一路”区域在环境变化、粮食安全、自然灾害、城镇化进程、世界遗产保护等方面面临的挑战,阐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的数据资源共享不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能力发展不均衡,以及缺乏有效合作交流机制等四方面问题。针对上述挑战,由郭华东任主席的DBAR国际科学计划,目标于提高数据共享能力,监测生态环境变化,运用地球大数据支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服务科学决策。 

自2016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DBAR在“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平台建设、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地球大数据密集计算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和科学合作,将构建面向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对“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程进行空间监测。为此,DBAR提出五大优先发展领域:(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开放共享平台,实现对已有对地观测数据的科学分析及未来卫星数据的集成应用;(2)促进数据共享,增强数据互通互用能力,最大限度发挥数据的作用,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支持;(3)推广地球大数据的示范应用,充分发挥高技术优势,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加速提升“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应用能力;(4)探索科学研究的新范式,提高数据驱动科学发现的认知水准,推动基于地球大数据的“一带一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5)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为“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应用注入更多的智慧资源,提升“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的合作研究能力。 

目前,DBAR计划已得到了26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参与,成立了环境变化等7个国际工作组和城市化等2个国际任务组,在全球设立了8个国际卓越中心,分布在亚洲的巴基斯坦、泰国;欧洲的芬兰、意大利、俄罗斯;非洲的摩洛哥、赞比亚和北美的美国。近期,“DBAR科学规划书”发布,DBAR将围绕地球大数据平台的构建、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未来10年持续开展数字丝路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推动“一带一路”的健康、持续发展。 

Guo Huadong. Steps to the digital Silk Road. Nature, 554 (1 February 2018): 25-27. 

Nature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1303-y

新闻动态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