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新闻动态

MENU

清源观察+独家专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 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与合作论坛

时间:2019-06-06

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与合作论坛现场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
2019年6月3日至4日,中国遗产保护业界专家汇聚教科文巴黎总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与合作论坛”。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次论坛是中国全方位开展对外合作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的重要体现。
清源观察员孙燕对本次论坛做了会议报道,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吕舟教授专门为清源读者介绍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本期作者:孙燕
在教科文组织地理分区中,非洲地区,特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该地区共有11亿人口,拥有95处世界遗产(包括52处文化遗产,38 处自然遗产,5处混合遗产)。本次会议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和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我们希望的非洲》[2]为基本背景,是中国政府在践行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FOCAC)[3]北京峰会内容,在能力建设承诺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会议主题为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中非经验共享,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世界遗产专业咨询机构、中国和非洲国家政府的官员、专家学者等20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围绕世界遗产与保护、立法、中非经验交流等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索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新模式。

图/论坛现场照片

会议观察
6月3日
与会嘉宾在发言中反复提到两组关于非洲地区世界遗产的数字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非洲地区世界遗产的数量仅占《名录》的9%,代表性严重不足;另一方面,1/3的《濒危名录》遗产地位于非洲地区。非洲地区世界遗产面临多项严峻挑战,如武装冲突、暴力极端主义、非法狩猎、法律体系不健全、管理能力建设不足等等。非洲地区已设立非洲世界遗产基金(AWHF),设立“非洲2009”和“非洲自然”[4]等能力建设项目。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团沈阳大使在致辞中表示,能力建设是中国和非洲合作的重要行动之一。中方愿同教科文组织和非洲国家加强合作,促进中国和非洲世界遗产领域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同落实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战略深入对接,助力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随后的主旨发言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先生指出,近年来中非文化领域之间频繁互动。“中国已与非洲52个国家签署了包含遗产保护合作内容的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跨年度执行计划;同埃塞俄比亚、埃及和尼日利亚等 3个国家分别签署了“关于打击文物非法进出境”的协议;与非洲考古界同行合作在埃及的卡尔纳克神庙区和肯尼亚的拉姆群岛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在ICCROM设立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资助来自非洲的专业人员参加ICCROM的专业培训。 他就非洲世界遗产保护提出五点建议:1)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切实加强世界遗产保护;2)尽快提升世界遗产保护水平;3)开展考古研究,强化世界遗产价值认定;4)打击文物犯罪,防范世界遗产安全风险;5)深化社区参与,使世界遗产惠及民生。

图/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先生做主旨发言

在中午和下午的高级别人士专题讨论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周志华副司长与10位来自非洲不同国家的部长发言并接受提问。许多代表表示,非洲地区面积广阔,有着丰富的自然和文化多样性,非洲国家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问题诸如:专业人员能力不足;遗产保护亟需资金支持,目前过于依赖外国援助;遗产保护立法框架体系性不强;需要通过世界遗产为青年和当地社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等。同时,一些非洲代表也强调,非洲的需求需要首先进行非洲内部的讨论,深入研究非洲各个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达成非洲地区普遍性问题的共识,非洲以一个团体与中国进行对话与交流。
讨论中,国家林草局周志华副司长表示,中国和非洲有很多共同点。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主要位于偏远贫困地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一直存在,自然遗产科研监测和保护管理异常艰巨。中国和非洲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有大量经验可以互相借鉴。在促进中国、非洲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方面,她建议在中国和非洲之间缔结姊妹遗产地,互派代表,共同协作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建设发展等世界遗产普遍面临的威胁。

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周志华副司长发言

6月4日
6月4日的会议以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发言为主,会议分为三个议题展开:世界遗产保护工具和机制、世界遗产与社区、共同保护中国和非洲的遗产。在世界遗产保护工具和机制议题,来自非洲世界遗产基金会的Dr Albino JOPELA介绍了基金会近期对非洲传统管理制度的关注,他认为应对非洲不同区域传统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以便评估其对于遗产监测、管理系统可能发挥的作用。来自中国的肖时珍教授则介绍了自然遗产领域的环境影响评估,吴红林教授介绍了中国遗产保护和利用常见的四种途径,燕海鸣研究员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领域的监测平台,宋峰教授展示了以西湖为案例开展的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在世界遗产和社区的议题中,来自肯尼亚的Prof George ABUNGU则认为,非洲遗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然和文化因素的交融,人和遗产是一体的,不能脱离社区而谈遗产。来自乌干达的Mr John MAKOMBO则介绍了本国国家公园,如何将更多利益相关者纳入伙伴计划,为当地居民改善生业条件,增加收入,改变社区对遗产的抵触情绪。来自中国的何路博士介绍了自然遗产申遗成功对于当地社区影响分析,文成博士介绍了云南企业家生态协会和当地社区在三江并流保护区开展的工作;张朝枝教授介绍了对中国自然遗产可持续旅游情况的长期跟踪;孙燕博士介绍了鼓浪屿自申遗至今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社区营造活动;霍晓卫博士则以景德镇为例介绍了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对地方经济的带动。
第三场会议的议题为共同保护中国和非洲的遗产,来自中非两地大学和二类机构的代表畅谈合作的可能性。非洲世界遗产基金会、UNESCO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等机构代表发言,涉及自然遗产保护、青年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机构、遗址维护与开放等众多题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大学与非洲文化遗产地合作的可能性》,他谈到中非大学之间合作领域可以很多,而中国大学实践的宝贵经验之一是,遗产地和大学研究者双方都能够从中收益,使遗产地多方的问题和需求得到解决,是多方收益的活动。
会议最终起草并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与合作论坛建议书》。

图/孙燕博士做题为《基于社区价值的鼓浪屿保护实践》分享

图/吕舟教授分享《中国大学与非洲文化遗产地合作的可能性》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团沈阳大使在论坛闭幕式上致辞,并提出三点倡议:
坚持平等对话,交流互鉴
坚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坚持开放合作,实现多赢
论坛期间,清源观察员孙燕博士就中非在遗产保护领域合作的大家关心的问题现场采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吕舟教授。
吕舟教授专访
Q 中国遗产保护领域为何要援助非洲?
吕舟教授:
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国家,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应该承担更多世界性责任的时候。非洲是教科文组织的优先事项。而中国现在在教科文组织中无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已经成为第一会费大国,又是遗产大国。在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后,我国的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迅速,我们也通过实践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种经验有时更容易和发展中国家分享,因为我们有更多的相似性、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和非洲是很容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在遗产保护方面。当然,中国和非洲并不简单是援助关系,而应是多赢的合作,我们都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共同发展。
Q 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吕舟教授:
我认为并不存在有没有准备好的问题,问题在于,我们要从什么地方开始?比如说,非洲在遗产申报领域存在问题,而中国在这方面是成功经验的,至少从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来看,中国申报文本的质量基本是较高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个角度和非洲进行分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代替非洲来做,不过至少经验可以分享。这就可能成为一个切入点。此外,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方面,中国在保护规划、遗产监测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也可能成为经验分享的内容。所以应该说,已经到了即使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也应该开始工作的时候了。
Q 合作的重点和方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吕舟教授:

就我个人而言,我们对于非洲并不了解,所以和非洲合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到底哪些经验适合非洲,而哪些又只适用于中国国情,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从世界遗产中心的角度,这次会议较为明确地希望通过中非合作帮助非洲申报世界遗产,因为非洲这几年在这方面工作比较薄弱。但是,我认为,在合作过程中还是需要依靠非洲的政府、社区、专家自己来做工作,我们的作用只是提供支持和帮助。
Q 对中国自身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
吕舟教授:

当然这个合作过程不是简单的:中国帮助非洲。对于中国遗产保护领域而言,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如何提高?就需要我们跳出中国的立场,站在全球的立场认识遗产、认识遗产引导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特别需要认识和理解非洲。这个合作的过程就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非洲,帮助我们建立起一种中国的全球观和视野。这对于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如何承担起全球的责任呢?非洲的遗产不仅仅属于非洲,非洲是人类起源的地方;非洲发展的不平衡使得非洲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相对早期生活状况,这些遗产在世界其他地方可能已经消失,所以这对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类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其中的价值,将其作为世界遗产保护起来;另一方面,对中国而言,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我们建立自身全球观的过程。我们需要一种跳出民族主义观念的全球观,思考如何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平等地看待、尊重其他文化,去理解和认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会使我们更加宽容、更加平等地与其他文明开展对话。

新闻动态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