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0届大会的一场边会活动上,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项目(IHP)介绍了一种新的干旱监测工具。活动还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5个案例研究,以揭示干旱和缺水对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
干旱是持续性的自然灾害,短则数月,长则数十年,轻则影响小片水域,重则覆盖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除对水资源、农业和生态系统有直接影响外,干旱还是火灾、热浪和外来物种入侵的潜在催化剂,容易造成多重灾难叠加的环境,使生态系统和社会受到更加严重的冲击,并由此变得更为脆弱。
虽然干旱是自然现象,但是人们也日渐意识到人类活动加重了干旱的危害。一方面,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从而影响了气象干旱。另一方面,人类改变了水流运动和水循环过程(例如使河流改道或更改土地用途),从而影响了水文干旱。在人类世时代——即我们所处的人类成为气候和环境主导因素的时代——干旱与人类的行动、文化和反应紧密相连。
本次活动展示的案例研究由教课文组织国际水文项目和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阿伦达尔中心(GRID-Arendal)共同编撰。案例以一系列视频的形式呈现,凸显了科学家和地方社区合作制定对策的成果以及国际水文项目的努力,该项目致力于联系科学、社会与决策者以更好应对世界各地的干旱问题。视频还展现了青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行动,聚焦青年水文科学家和工作者的贡献。它们将在教科文组织展播至2019年11月27日,也可以在网上观看。活动期间正式发布的一份题为《人类世时代的干旱》的新报告中也收录了有关案例研究。
活动中亮相的基于网络的交互式干旱监测平台提供全世界天气和干旱情况的实时和预测信息,以及上述所有案例研究的详情。该平台由南安普敦大学开发。